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Stories of the Sahara)是由三毛所著的自传散文故事集。1974年,三毛的文章《中国饭店》首次刊登在中国台湾《联合报》的副刊上。1976年5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将三毛的文章集结成《撒哈拉的故事》后出版。200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取得了《撒哈拉的故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合法出版权,其曾经先后出版了4个版次的《撒哈拉的故事》。

散文集包括《结婚记》《沙漠中的饭店》《娃娃新娘》《荒山之夜》《哭泣的骆驼》等19篇散文,记录了三毛在沙漠定居的桩桩乐事、悲事、趣事,书写了她与荷西神仙眷侣般的婚姻生活,也展现了奇异有趣的异域文化。

《撒哈拉的故事》展现了因生活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产生的生命热情,赞扬了纯真自然的生命形态,以及渴望自由的生活状态。同时,宣扬了平等的价值观。以小人物三毛和邻居为故事题材,在构思故事时,作者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运用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并灵活地利用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排比、反复、比喻。《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三毛的思想通过她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创作背景

时代社会背景

1973年,在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这片土地上,西班牙人仍持有对旧日撒哈拉区域的管辖权。此外,还有外部政治力量因素的存在,即:联合国将如何处置撒哈拉沙漠的倾向、摩洛哥对撒哈拉的觊觎。此时的撒哈拉,存在着政治冲突的剑拔弩张,宗教冲突的此消彼长,时刻都能激起重重矛盾。三毛身处异国社会中,与当地居民在同一环境下共同生活。不同于一般游客,她对异国社会的了解与感悟,不只局限于表面的印象,而是深入体验过后形成的对一个区域深层次的全面认识。在这一时代社会背景下,三毛创作出了《撒哈拉的故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深入洞察两种异质文化,实现反思自我的途径。

个人创作背景

1973年,三毛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马利安·葛罗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的作品,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并受当时《联合报》的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三毛开始把她的作品结集出书。

出版历史

1974年,三毛的文章《中国饭店》首次刊登在中国台湾《联合报》副刊上。1976年5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将三毛的文章集结成《撒哈拉的故事》后出版,获得了读者的追捧。

200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取得了《撒哈拉的故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合法出版权。其曾经先后出版了4个版次的《撒哈拉的故事》。2017年新经典上市时,新经典华语文学发行量前5本书中有3本都是三毛的作品,其中《撒哈拉的故事》是销量最好的一本书,累计发行量达到了294.77万册,并被选入教育部推荐中学生必读书目,丛书: 三毛全集(2017版)。

作品内容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出色的随笔散文集,记录了三毛在沙漠定居的桩桩乐事、悲事、趣事。该书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撒哈拉沙漠荒凉单调的地形地貌、阿拉伯地区奇特别致的异域情调、撒哈拉威人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以及三毛与荷西·马利安·葛罗神仙眷侣般的婚姻生活。全书收录了三毛的19篇散文。

结婚记

苦恋三毛的荷西好不容易读完大学,服完兵役,本来想去航海,但听说三毛想要来沙漠旅行半年左右,不想再与三毛分开,结果先三毛一步来到了沙漠找了一份工作,等待着三毛的到来并与她完婚。

沙漠中的饭店

荷西是个外国人,不认识中国的菜品,将细细的粉丝认作是中国细面、白色的毛线、鲨鱼的翅膀,将紫菜认作是复写纸,行为非常的呆萌搞笑,还有荷西的领导奔着笋片炒冬菇来的,结果吃了一顿小黄瓜炒冬菇却也是心满意足连连称赞,称这是最好吃的笋片炒冬菇。

娃娃新娘

有个小女孩叫姑卡,她只有十岁,还没有成人就被父母许配人家了,结婚初夜公然用暴力夺取了这个小女孩的贞操,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

悬壶济世

三毛给当地的撒哈拉威人赠药、治病的一些事情,帮着一些妇女治疗头痛,牙痛,帮着小女孩治疗腿部的疖子,帮着荷西·马利安·葛罗治疗胃痛,还给山羊看病。这里的人们没有知识,思想落后,生病了绝不给医生看,只因为医生是男的。

荒山之夜

荷西与三毛深入沙漠去找化石,结果荷西掉进了泥淖中,沙漠的夜晚气温寒冷,两人又穿的十分单薄,眼看泥淖要把荷西淹没,三毛又遇坏人,但非常机智勇敢地躲掉了,遇事非常冷静,最后聪明的三毛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将荷西救了出来。

沙漠观浴记

三毛陪荷西去剪头发,在垃圾堆旁无意间发现一处破房子,里面居然是大澡堂,男女洗浴时间不同,三毛很好奇在这样一处破烂不堪的地方她们如何洗澡,就花钱进去观看了。又得知不仅洗外面还要洗里面,更加好奇了,便央求荷西·马利安·葛罗开车带她去勃哈多海湾观看如何洗身体内部。

爱的寻求

一个在自己哥哥的小杂货店里帮忙的内心非常孤单的拘谨的年轻男子沙仑,他木讷老实,经常受到哥哥一家冷眼,他渴望温暖,渴望亲情、爱情,他拿了父亲给他的所有进货的钱全部给了一个叫沙伊达的女子,只为得到那看似是爱情,实则是一场骗局的故事。

芳邻

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遇到的各种不同性格的邻居,喜欢去三毛家借各种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东西,可以说除了三毛的牙刷之外,其他的东西就没有不来借的,而和气善良爱心的三毛与荷西总是不厌其烦的帮着他们。

素人渔夫

热情好客、善于交友的三毛与荷西·马利安·葛罗,经常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吃大喝,最后钱包见底,不得已想出一个去海边捉鱼去卖的想法,也顺便当作旅游放松心情,而几次卖鱼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

死果

三毛捡到一条用麻绳串起来的本地项链,非常喜欢就戴在了脖子上,奇怪的是凡是她碰过的东西都很诡异的出现了状况,录音机卡带、煤气漏气、车子刹车失灵,而她自己的身体也是越来越虚弱,以前发过的小毛病在今天都是成倍的放大。呕吐,打喷嚏,胃痉挛,眼睛鼓脓包,下体流血,都是这条项链在作祟,这是毛里塔尼亚最毒最厉的巫术,让人毛骨悚然、脊背发寒。

天梯

三毛喜欢开着车子东奔西跑,车技好到大家都以为她是有驾驶证的,实际则无。她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别人规定的东西她从不喜欢去学习,因听说此地驾驶证很难考,如同爬天梯,所以心里也是有些抵触的,但是经过她父亲来信的提醒跟荷西多次的劝说,还是决定去把驾驶证考下来,考试时有荷西的陪伴,监狱犯人的鼓励,主考官的帮助,最终顺利地拿到了驾驶证。

平沙漠漠夜带刀

三毛初到撒哈拉沙漠,竟然想横穿撒哈拉沙漠,之后被本地人泼凉水。后来发现本地女孩和女人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只有她的爸爸或老公才知道。女性的地位很低,十岁就得嫁人。男人(回教徒)可以娶四个妻子。夜里一点钟独自回家,经过坟场时遇到有人在祈祷,还以为是鬼魂了,两个人都吓得不轻。三毛和那人交谈中,踏到了死人的手和胸口上。

白手成家

三毛初来沙漠时租的两间水泥地的房子,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但即使在落后荒僻的地方,三毛依然追求精益求精,在后面一年的时间里不断的添置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物品之后,最终将陋室变成了艺术的宫殿。

收魂记

三毛深入大漠去旅行,随身背着一架相机,一路拍风景、拍人物,而这些远离城市的人们没有见过相机,以为是在收他们的魂魄,非常畏惧。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毛叫荷西去拍一个跪下去小便的撒哈拉威人,行为非常有趣。

沙巴军曹

一位西班牙军曹,早期他的整个军团包括他的亲弟弟在内都被撒哈拉威人屠杀,他非常仇恨撒哈拉威人,与他们势不两立。因此地局势不定,他的那些死去的弟兄都被运回了西班牙,可悲的是,最终他为了救了几个撒哈拉威小孩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没能与他的兄弟们一起回西班牙,尸体被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永远沉睡了。

搭车客

荷西·马利安·葛罗上下班的那条近乎一百公里的公路上,三毛总是能遇见在漫天黄沙里艰难举步独行的人,有牵着山羊的老人、年轻的西班牙小兵,骑着自行车的十来岁的孩子,从加那利群岛那边飞来做生意的妓女,还有一个高傲的美国人,无论是谁,三毛与荷西总是停下车来让他们上来并送到目的地,总是善心对待,从不拒绝。

哑奴

三毛去了一个极有钱的财主家去吃饭,遇到了一个很伶俐、做事熟练,脸上总是挂着谦卑笑容的八九岁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奴隶。出于不忍与同情,三毛给了孩子两百块钱,这小男孩的父亲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奴,他对三毛很好,给三毛送生菜,帮三毛收衣服,邀请三毛去他家做客,三毛与荷西·马利安·葛罗对哑奴也很好,经常送吃的,衣服、物品等给哑奴一家,与他们做朋友。可是身不由己,没过多久哑奴就被财主给卖掉了。

哭泣的骆驼

一个是游击队领袖,撒哈拉威的灵魂巴西里,一个是超凡脱俗,高洁美丽的医院助产士(巴西里的妻子)沙伊达,一个是和气开朗、为人敦厚年轻的警察(巴西里的弟弟)奥菲鲁阿,他们有着民族自决、誓死捍卫国家的理想,奈何危难来临时,贪生怕死的众人纷纷临阵倒戈,最终巴西里遇害,沙伊达被强暴,奥菲鲁阿持枪自决,而亲眼见识了这惨不忍睹的一切的三毛,内心也久久不能平复。

附录回乡小笺

三毛回台北市后写给未曾谋面的粉丝读者朋友的一些感慨话语,她说有了读者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也为日后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主题思想

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毛对自然万物的崇尚不仅停留在对它们的赞美之上,她更是将自己的身心都融入自然之中,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三毛在远离现代文明、保留着最原始状态的撒哈拉沙漠寻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她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她耐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这片寂寥、荒芜的撒哈拉沙漠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热情。三毛的散文之中毫无意外地表现出了“我”对自然的崇拜,表达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与荷西·马利安·葛罗在撒哈拉这片沙漠上过上了回归自然的生活,这里没有高科技的产品,没有丰富的物产。为了生活,“我”需要亲手抓羊挤奶,需要提起10公斤的淡水回到自己的小屋,需要自己点燃炉子……然而这种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沮丧,让“我”产生逃离沙漠的想法,纵然有时觉得辛苦,也不会想要放弃。这正是因为三毛热爱自然,她喜爱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着一个个本应令人心酸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却并不是沙漠生活的艰难,而是展现了一个更为鲜活、极具生命力的“三毛”形象。她展现了因生活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产生的生命热情。

张扬理想的生命形态

三毛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是极其淳朴、自然的,尤其是她笔下的沙漠居民,体现着最为原始的生命形态。他们顺从本心,率性而为。在《芳邻》中,三毛刻画了一系列沙漠居民的形象,总是向“我”借东西的邻居小孩,借不到东西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自尊”的拉布母亲,有着独特判断是非标准的姑卡等。三毛以诙谐生动的笔调刻画出这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让读者读到这些故事时产生的并非是对这些行为以及做出这些行为之人的指责,而是对这些率真、自然天性的沙漠居民的善意取笑。这里的居民虽然有些野蛮、愚昧,但他们是极其纯真、自然的,他们一生都生活在原始的沙漠土地之上,未受过现代教育的他们保留了最为纯真自然的生命形态。而三毛无疑是十分赞扬这种纯真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她笔下的这些沙漠人民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看淡生死,成为了这片养育他们的,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土地的一部分。

渴望自由的生活

三毛的一生都极其渴望自由,不断流浪是她追求自由人生的最好体现。她终极一生都在追求心灵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与爱情的自由,三毛对于撒哈拉沙漠如此热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原始纯净的撒哈拉沙漠,让三毛的心灵与之完美契合,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她在这片土地上,个性得以自由地发展。三毛在《白手起家》中写道:“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瑏瑢她在流浪的过程中体验她所追求的自由生活,获得了人生、情感的升华。三毛同样追求爱情的平等与自由,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恋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这种自由的生命形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不应该被过多的事物所束缚,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之下,才是健康、和谐的,生活处于自由的状态之下,才是圆满、幸福的。

平等的价值观

两性平等

三毛将对女性主义的重视与对两性之间的平等观念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呈现出来。三毛在《娃娃新娘》一文中描写了撒哈拉沙漠小女孩姑卡十岁就被迫出嫁的沙漠风俗,无论是迎亲时候的厮打暴行还是洞房时候的粗鲁对待,无不透露了作者对小女孩姑卡的同情。娃娃新娘中父亲和新郎的行为体现了当地的两性极其不平等的地位和对女性尊严的蔑视。三毛对这种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三毛通过一系列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当地女权主义的彻底丧失和人性的悲哀,对这种迫害人性的不平等婚嫁观念进行了深刻揭露,体现出三毛追求两性平等的价值观。

种族平等

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里,三毛对奴隶制和种族不平等的现象进行了揭露,体现了三毛追求种族平等的观念,以及当时三毛愤怒而无奈的心情。如《哑奴》一文,三毛把哑奴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三毛赞美哑奴身上的真诚与朴实,为哑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但哑奴最终难逃被卖掉的命运。虽然当地政府允许了奴隶制度的存在,但不能否认奴隶制度的本质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不平等。连当地政府都不敢对地主进行管制,然而三毛却勇敢地抨击了当地的蓄奴制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的昏庸无能,同时展现了三毛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当地奴隶的深刻同情。

宗教平等

三毛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追求宗教的平等。基督教的教义在形式上表现为仁爱和怜悯,通过博爱的情怀对待世人,并向世界传播其无私的人道精神。在《哑奴》中,三毛用其博爱的宗教精神对身为奴隶的哑女给予了关注与同情,并且教会她拥有自尊、关爱自己。三毛用自己博大而虔诚的宗教观,反面凸显了当地人愚昧的宗教观念,尤其是泯灭人性的那部分,三毛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如《悬壶济世》里,三毛对“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能给男医生看”的愚昧而顽固的宗教信仰心态进行了揭露,充分体现了三毛宗教平等的价值观。

写作手法

故事构思

三毛创作的显著特点是善于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来打动读者。《撒哈拉的故事》在构思故事时,作者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只是把真情实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如在《白手起家》里,把“我”初见“梦里情人”(撒哈拉沙漠)时激动的心情,刚进陋室失望的神态,去买淡水、换煤气桶时所遇到的艰难,睡在水泥地上挨冻的感觉,都写得活灵活现。

语言特点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很多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以亲切、平易的语调诉说自己在撒拉沙漠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使读者在新鲜、快乐中感受到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撒哈拉的故事》展示的自由流畅、平易近人和三毛在散文创作中的通俗自然、节奏和谐是分不开的,在语音的使用上也是利用叠音词、拟声词进行一种自然和谐的叙述,在词汇上也会使用适当的俚语、俗语展示生活的气息,在句法上会使用关联的词汇。《撒哈拉的故事》无论使用的是短句还是不完全句,跳脱的句型较多,灵活地利用一种生活中自然的事物进行排比、反复、比喻,展示《撒哈拉的故事》自然通俗的语言之美。

题材选择

从题材特征来看,《撒哈拉的故事》是以小人物三毛和邻居为题材的故事,她亲身经历的结婚生活为基础。通过这样普遍的题材,一般读者却可以感到作家独特的价值观魅力。不仅有很朴素的日常生活题材,还有一般人所不熟知的沙漠背景。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撒哈拉的故事》是作者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里的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几乎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出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在书中,她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以及与丈夫荷西·马利安·葛罗幸福生活的描写。《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思想通过她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渴望像三毛一样流浪,经历一场像三毛一样的爱情。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升起过想过三毛式生活的渴望,“三毛式生活”影响了一代人。

文学影响

1976年,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在书中,作者将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与异域的浪漫风情融为一体,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她的记录方式又成了文学青年的一个向往的自由。

作品评价

《撒哈拉的故事》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和无病呻吟式的哀叹,字字朴实无华,句句情真意切,实在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愉快和明朗豁达的,而且个性率真张扬。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生活,牵引着令人神往的异域生活。(卢瑜萍 三毛独特的性灵之美——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评)

在《撒哈拉的故事》当中,没有刻意雕琢的语言结构,减少了虚构的故事情节,在艺术结构上更加具有随意性,但是并没有减少三毛作品中一贯的感染力,三毛用清新的、诙谐的语言方式来描写的,最多的是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人类的博爱。《撒哈拉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当中的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真实的描述、动人的语言,能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三毛描述的撒哈拉生活当中的真实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了极强的一种文学的感受。(李霞 论《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评)

衍生作品

2023年11月,据国家电影局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故事影片《撒哈拉的故事》获准拍摄,编剧为张栋。电影主要讲述作家三毛作为文坛时代偶像的成长经历,用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展示超脱、独立、至真的新时代女性面貌。

参考资料

..2024-07-23

..2024-07-23

三毛:1943 1991.凤凰时尚.2024-07-25

杀死三毛 | 封面人物.南方+.2024-07-29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读书.2024-07-24

..2024-07-23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式生活”影响一代人.新浪网.2020-01-06

..2024-07-25

撒哈拉的故事.微信读书.2024-07-24

电影《撒哈拉的故事》正式立项,展现作家三毛成长经历 .搜狐娱乐.2024-07-24

《撒哈拉的故事》备案立项 以作家三毛为故事原型.1905电影网.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