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英文:Recreational Sports),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专业代码为040207T,学成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休闲体育专业主要研究体育学、休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在休闲度假村、会所、俱乐部、户外拓展机构等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指导与教学、休闲体育产品的策划等。常见的休闲体育活动有:攀岩、蹦极、滑翔、高尔夫、保龄球等。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休闲体育类企业从事休闲体育教学、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体育旅游策划的工作。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休闲体育专业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6000-7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全国开设的院校约130余所。

专业发展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设置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代码040207S)。

2012年9月18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闲体育专业由试办专业转为特设专业,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体育学类中七个专业之一为040207T。

2020年2月25日,教育部关于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休闲体育是体育学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7T,学成授予教育学学士,学制为四年。

202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休闲体育专业仍属于体育学类专业。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在基本培养目标和分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合适、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必要且有效的定期评价机制,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休闲体育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

学制、学分与学位

一般为4年。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根据学分获取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总学分为140-17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敬业精神、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体魄、积极人生态度和良好心理素质。

专业素质: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初步掌握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熟悉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

知识要求

素养类知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掌握一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创业知识,熟悉1门外语,能基本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专业类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知识和各个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技能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研发展趋势;初步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掌握休闲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具有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休闲体育的前沿状况和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能力要求

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研究和解决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联系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不同专业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体育教育等专业可相对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专业可相对强调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

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 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 基本的运动技能或应具备的核心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实践课程应涵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见习应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为专业实习做好准备;专业实习应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应着重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实践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着重体现创新意识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三个方面构成。

学科基础知识

包括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等,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过程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等知识。

专业核心知识

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构成。运动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游泳类、冰雪或滨海类、健身休闲类、户外运动类等。不同专业对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教学、课 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过程、专项运动教学、运动竞赛组织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健身运动指导、体育产业经营 与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5、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生物科学基础理论、运动机能监测与评价、运动处方理 论与实践、国民体质健康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等。

6、运动康复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康复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康复评定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康复、 中国传统康复和运动伤害防护的理论与方法等。

7、休闲体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户外运动指导、 休闲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旅游的经营与管理等。

专业实践

由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构成。

课程设置

体系说明

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学科交叉融合、压缩重合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彰显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六方面的问题:

1、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40-170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14学分。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须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3个专业运动技能课程不少于40学分。

3、公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执行,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设置,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各 高校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本专业的要求设置。

4、增加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 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投射和映现,应具体结合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和特点,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开设与本专业类相关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 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6、各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专业实习须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内容、经费的保障,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实践教学课程学分的设置,可在本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师资

师资规模与结构要求

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

素质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系统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能提出前沿性学术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指导学生;担任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教学能力。

教学要求

专任教师应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制订执行教学计划,自觉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切实开展课外辅导,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应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适时开展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确保教学训练效果良好。各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深造等活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实施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研修,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为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深造、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机制;实施新进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有关培训与研修,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 术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实现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教学场地器材

专业实验室

信息资源

实践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满足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实习、实验、实训需求的校内或校外基地,运动康复专业应至少有1所三级医院或相当水平的康复机构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各高校应借助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要建设专门的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

教学经费

各高校每年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满足办学需要,其中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学教育学评估的合格标准,专业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等方面。新办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应优先满足师资队伍等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需要。

质量管理

质量保障目标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培养模式

“能力为本、校企融合”培养模式

以 “厚基础、宽视野、强能力、重技能” 为育人目标,突出 “能力为本、业务引领、校企融合、课证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订单式培养、赛事承办与合作、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服务、国际项目交流等方式,形成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多元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休闲运动俱乐部、户外拓展培训机构、高星级酒店康乐部、景区景点、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运动、体育教育等管理、培训、经营工作时,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代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本硕博贯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创新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新时代体育旅游领域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突出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 “本硕博一体化” 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校内校外 “双导师” 机制,加强课内课外结合,强化课堂主渠道的实践教学要素,探索产学研合作的 “双导师制”,健全学生以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的机制。休闲体育专业包含户外探险与户外教育两个方向,致力于发挥学院户外运动领域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探险旅游和户外教育与运营领域的高端人才。(代表:北京体育大学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下设休闲旅游和高尔夫两个方向,遵行 “课堂教学 — 行业实践 — 课外竞赛” 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多元化,社会活动多样化,竞赛项目特色化,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根据休闲旅游和高尔夫两个方向的特点设置相应课程,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和特色竞赛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代表:深圳大学

发展前景

深造方向

专业学生考研方向: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休闲体育类企业从事休闲体育教学、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体育旅游策划的工作。

开设院校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休闲体育专业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6000-7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全国开设的院校约130余所。

专业排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休闲体育)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10所,具体如下: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具体如下: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2026年休闲体育专业排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4所,具体如下:

参考资料

Recreational Athletes.Springer Nature Link.2025-06-15

休闲体育.中国教育在线.2023-04-29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4-04-2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已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5-06-15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09

休闲体育专业介绍.海南大学.2023-05-09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4-29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6-15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江苏理工学院.2025-06-15

2025年休闲与运动学院风采及专业介绍.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招生网.2025-06-15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创新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央视网.2025-06-15

040207T休闲体育.深圳大学|教务部.2025-06-15

休闲体育.阳光高考.2025-06-15

开设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4-04-25

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5-06-15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排名(研究型),广州体育学院第一.艾瑞深网.2025-06-15

2025-2026年休闲体育专业排名_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