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办学专业,属于生物科学类,一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基础、生物学及相关方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接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生物技术专业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8000-20000人。截至2025年5月,中国全国共有351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

专业发展

生物技术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中国最早设置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之一,河南大学是中国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199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本专业依托水产一流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前提,构建“通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中,生物化学(部分)、微生物学(部分)、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部分)、微生物工程学、生物制药(部分)六个专业合并为生物技术专业,专业学科门类为理学,生物科学类,学科代码070402。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原生物科学专业(应用生物技术方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3年应用生物技术方向开始招生,2005年生物技术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招生,2009年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生物技术专业为惠州学院新兴产业战略特色专业。

201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门类保持1998年版的规定,专业代码更改为071002。此后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2022年版、2024年版中,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门类和学科代码,保持了2012版的规定,未做改变。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专业学制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根据生物技术本科培养方案主修内容,授予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学位。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一般要求总学分:总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实践环节课程〔军训+工程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不低于25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65学分,但不高于180学分,其中总的实践环节不少于25周。各高校根据办学实际也可对学分与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各课程的最少学时数或实验时间,各高校应根据课堂讲授、网上学习、自学等不同学习形式的差别进行规定。

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业务方面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知识体系给出了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框架,框架内的知识要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各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与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各校办学特色。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可以按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1个及以上知识领域构成一门课程,还可以从各知识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单元组成课程,但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单元。

课程设置

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艺术、学科导论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科导论应讲授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史和现状。

学科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大学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设置数学在生物技术领域应用的内容,如生物统计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相关基础。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于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非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是该专业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知识单元;非核心知识单元是核心知识单元的补充和扩展。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教学规范,非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优势与特色。

生物技术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应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的结构、功能与重大生命活动,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生物的遗传,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7个知识领域。各知识领域所包含的知识单元见附表。

上述知识领域及其知识单元代表获得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必须具备的知识。核心知识单元是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和组建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非核心知识单元。核心单元可安排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也可安排在专业课程(含专业选修课程)中。核心的概念意味着必须具备,而并不限定它必须安排在哪些课程内。

附表中括号内学时数表示以传统方式在课堂上授课的时间(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不限定授课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外,在教育技术与手段不断进步和教学资源信息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提倡研究型、探究式教学等方式。采取这些教学方式,不一定用学时来衡量。因此,学时与教学方式没有直接关系。

(2)课时数不包含课外的时间,即不包含教师的准备时间和学生花在课堂外的时间。

(3)建议每个知识单元的课时数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课时数。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等具体情况自行增减课时数。

专业理论课程要求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个层次。专业基础课程用以奠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特色与优势强化专业教育的课程,可设置为必修或选修。各核心知识单元应列人所修课程之中。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选修课程学时数应在25%以上。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并适当增加学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自主确定。

专业理论课程可以参照以下建议名称设置: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1)、生物化学(2)、细胞生物学(3)、遗传学(4)、微生物学。

专业核心课程:基因工程(6)、蛋白质与酶工程(7)、细胞工程(8)、生物信息学(9)、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10)等。

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的各类实践类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应不低于总课程内容的25%。实验课程如化学、物理、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等实验教学不少于450学时。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应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少于总实验学时数的20%。经过实验、实践教学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能力。

毕业写作

生物技术专业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相关的写作需要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具体情况进行。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进一步深造,报考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就业方向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从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等行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检验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 :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25名专任教师,其中至少6人从事或涉及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教学条件

设备资源

基本办学条件

生物技术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教学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及环保要求应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于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周定资产总额、开设实验内容等,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但必须符合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实验课程和实验室设施规定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必须设有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实验室和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等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500万元以上,并随着学科发展及物价水平的变化,适时增加必需的仪器设备及人均实验经费。专业实验室应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特点,配备能保证学生单独实验或小组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实验所需的一系列配套仪器设备。

教学实验仪器

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

教学经费

生均年教学运行费

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不低于20%的学费直接用于教学。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经费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且随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稳步增加。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上述数据须根据当年物价总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5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5000元。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

质量保障

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定位,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状态及发展的跟踪机制。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对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实验室建设、校外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场所,以及教风与学风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一方面在本土教师队伍基础上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加强在编教师的在岗教育学习,根据“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具体需求,推进高校与高校之间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外出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后或进修学习,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高度合作、深入交流和互相学习,拟定校企交流工作制度,养成校企交流工作惯例,提倡和鼓励教师以集中或分散的不同方式定期到企业工作和服务。另一方面,打破职称和学历的制约,按照业绩考核,长期引进或不定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相关工作,择优聘用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强化人才服务能力。

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用以顺利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参与老师们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形式提升实践技能。为进一步满足本科学教育学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加强和拓展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特别要加强与当地园区龙头企业在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共建、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可以通过共建食堂、共建公寓、共建多媒体教室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生物技术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满足当前生物学专业的就业需求,制订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实施“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一”是指教学环节,第二个“一”是指实习环节,第三个“一”是指开展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提倡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加大校企横向合作,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生命科学竞赛等项目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代表院校:晋中学院

基于产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科研训练“两协同”,以强化师资、平台支撑和优化质量监控体系为“三保障”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一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指导着“两协同”工作的开展,“两协同”的完成质量需要“三保障”,“三保障”为产出导向提供了有效支撑;反过来,产出导向的理念也指导“三保障”工作的开展,“三保障”又可以持续改进“两协同”的完成质量,“两协同”的有效实施就落实了产出导向的理念。这样,就构建了“一中心、两协同、三保障”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代表院校:桂林医学院

乡村振兴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支持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课程体系亟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应深入剖析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明晰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市场走向。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实用性是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生物技术专业应当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研究并推广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治理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量化指标作为评估与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具体、更准确地衡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优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通过深入调研乡村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实践教学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对于校内实验课程,可以实行构建“实验基础技能—学科基础技能—初级专业技能—高级专业技能”四层实验课程体系。对于校外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与高质量的专业实习基地合作,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主动与行业企业共搭平台、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建智库,加强校企合作范围,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产学研”“校政企”“师生地”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将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代表院校:玉林师范学院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7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25所,其中7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5中国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5所。

中国科学教育评价网2025-2026年生物技术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3所,等级5★的学校11所。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在线.生物技术.2023-05-08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中国传媒大学.2023-05-08

专业知识库.阳光高考.2023-05-08

生物技术.阳光高考 .2024-05-20

专业介绍.河南师范大学.2024-05-21

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2024-05-2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教育部网站.2023-05-02

生物技术专业白皮书.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24-05-20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02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4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7

生物技术.湖北工业大学.2024-05-22

2025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排名.2025-07-01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排名(研究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第一.艾瑞深校友会网.2025-06-17

2025-2026年生物技术专业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