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笑

包天笑:(1876年2月26日一1973年11月24日),出生于苏州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原名清柱,后改为公毅,笔名天笑、钏影楼主等,著名报人、小说家、翻译家,中国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代表。

包天笑18岁考中秀才,受西方新学影响,1900年与友人在苏州组织励学社,开办东方书社,并集资发行《励学译编》,介绍域外时政文艺。1902年—1904年,参与金粟斋译书处等书籍编译工作,并担任吴中公学教师、青州府中学堂监督,译作《铁世界》《秘密使者》上卷相继出版。1906年到上海市时报》馆工作,编辑《时报》副刊《余兴》,开中国报纸设立副刊之何家槐。又出任《小说时报》《妇女时报》主编。1912年去商务印书馆主编国文教材。1915年主编《小说大观》,1917年主编《小说画报》《小说月报》。1919年和1924年,代表作《留芳记》和《上海春秋》分别出版,是公认的通俗文学经典。1925年应邀为明星电影公司编辑主任,1925年至1928年,先后参与了《小朋友》《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多情的女伶》《好男儿》等12部电影的编剧,其中《空谷兰》是其代表作。1946年赴台湾,1949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晚年有《钏影楼回忆录》及“续篇”、《且楼随笔》等著作问世。1973年11月24日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终年98岁。

包天笑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同时身兼报人,杂志编辑和文学社团组织者的多重身份,又是翻译界的前驱,新闻界的耆宿,鸳鸯蝴蝶派代表之一,他的一生著述相当可观,作为作家和编辑,他的出版活动频繁,成就显赫,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包天笑1876年2月26日出生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一个小商人家庭,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又字德宝,号包山,笔名天笑、秋星阁主,拈花、迦叶、春云、钏影、冷笑、钏影楼主等。天笑这个笔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和出处,它最早用于1901年《迦因小传》译文发表时,当时包天笑署名为“吴门天笑生”,后来简化为“天笑”或“笑”。“钏影楼”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以金丝手阀救济好友慷慨好义的仁德,所以这个笔名用得最多。

包天笑幼年因转徙逃难以至失学,赖刻苦自励,博览群籍,17岁即开馆授徒,自食其力。18岁考取秀才,因喜读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开始醉心于维新变法。同年跟从藤田学日语。他在学习西方,建立共和,开通民智的思潮鼓涌下,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苏州市开办东来书庄,任经理,主要经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苏》《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图》等日本新书、杂志。又与友人成立励学会。

报人兼翻译家、作家

1901年在上海《PHY苏报》临时代理诗钟社编辑,并集资发行《励学译编》,该杂志共出版12期,连载了顾培基译述、包天笑(署名包清柱)参校的《欧洲近世史》,杨紫麟、包天笑(署名蟠溪子、天笑生)合译的《迦因小传》,包天笑还在启秀编译局、广智书局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做过编译。同年10月创办《苏州白话报》,翌年主持印行清末禁书《仁学》,并开始翻译、创作小说。1902年赴沪,参与金粟斋译书处、启秀编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的书籍编译工作。1903年受吴中公学社之聘任教师,吴中公学解散后,到山东青州府中学堂任监督。1903年7月,包天笑翻译的科幻小说《铁世界》,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04年6月,包天笑译著《秘密使者》上卷由上海小说林社出版。1906年后,携眷迁居上海市,到《时报》馆工作,编辑《时报》副刊《余兴》,开中国报纸设立副刊之何家槐。又出任《小说时报》《妇女时报》主编。同年2月,包天笑译自日语版的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一捻红》,由小说林社出版发行。与他此前的译作不同,译文用了当时少见的白话文。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流行,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五虎将之一”,他曾在《沧州道中》借才子佳人的故事抨击社会黑暗面,讽刺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等种种丑恶现象。同期,包天笑在《月月小说》《小说时报》等杂志上,发表了《诸神大会议》《一缕麻》《画符娘》等短篇小说。《小说月报》挖掘的年轻作者后大多成为鸳鸯蝴蝶派健将,被视为鸳鸯蝴蝶派早期阵地之一。1909年加入南社。1912年应张元济之邀,去商务印书馆参加编写国文教科书,主编课外读物《新社会》,创作《苦儿流浪记》《馨儿就学记》《弃石理石记》三部教育小说,受到教育部嘉奖。1913年赴日本考察,并撰《考察日本新闻略述》。1915年至1917年主编文明书局的《小说大观》《小说画报》,为大东书局编《星期》杂志,为文华印刷公司编《女学生杂志》等,都很风行。1922年加入青社,并为该社起草社章。1919年创作小说《留芳记》,1924年至1926年10月,他的代表作之一《上海春秋》完成,这两部小说是公认的通俗文学经典。

投身电影编剧

 1925年7月23日,由张石川郑正秋创办的明星电影公司聘请包天笑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编辑主任,月薪百元,包天笑成为第一位担任电影制片厂编剧的作家。双方开始了长期合作。在1925年至1928年的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中,包天笑成了当之无愧的顶梁柱,他先后参与了《小朋友》《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多情的女伶》《好男儿》等12部电影的编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电影《空谷兰》,《空谷兰》是包天笑涉足电影界的首部电影,根据他的同名译作编写,这部作品的原著为日本小说《野之花》,讲述的是离异女人纫珠为保护自己的儿子不被继母陷害,与继母斗争的故事,该片成为“默片时期的票房冠军”。

包天笑将电影剧本与小说创作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的互动。1925年7月担任明星电影公司编辑主任两年内,除撰说明和为《明星特刊》写影评、影论外,他不仅为明星公司创作《空谷兰》《多情的女伶》《富人之女》《穷人之女》《牺牲》五种剧本,而且运用一题两体和一稿双用的方式,将后四种剧本内容,以小说的体裁发给报刊连载,在替影戏做了宣传的同时,赚了小说的稿费,可谓一举两得。如他为明星公司编剧《忏悔》,改作小说连载于《杭州画报》(1925年12月17日);将剧本《多情的女伶》改作成小说,更名为《恩与仇》连载于《申报·自由谈》(1926年1月16日)。包天笑以此方式不仅达成了文化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实现了文化产品价值的最大化。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授稿。1937年上海市沦陷后,曾为《文林》杂志撰写长篇小说。

晚年生活

包天笑1946年去了台湾,1949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包天笑之所以去台湾,是因为他留学德国的儿子包可永在那里从事电机工程学,女儿包可珍也在台湾,把他接到台北市去奉养,包天笑创作的《 1949年日记》颇有史料价值。1949年6月13日,年逾古稀的包天笑写了两首小诗,其中之一是《相思炭》“ 难期槁木作春回,炉火深红映玉腮。莫道相思如炽炭,相思寸寸尽成灰。”这一年大陆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北伐以来的又一次巨变,包天笑在台湾岛上度过,虽远离大陆的炮火喧嚣和改天换地的喜庆,但他仍无时不在关心着古老大陆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大地的“相思”,他如同热恋中的人一般炽热,无奈“相思寸寸尽成灰”。

1949年5月开始写《钏影楼回忆录》,陆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华半月刊、晶报刊载,写了三十多万字,由晚清写到辛亥革命以前。1971年由香港大华出版社印行,那时包天笑已96岁,出版后颇获好评,于是又写了十多万字,1973年仍由大华出版社结集成《钏影楼回忆录续篇》出版,《且楼随笔》等随后问世。1973年11月24日,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终年98岁。

创作风格及思想

文学创作

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

包天笑是20世纪初著名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包天笑与徐枕亚李涵秋周瘦鹃、张恨水被称作“鸳鸯蝴蝶派”的“五虎将”。鸳派最主要的特性是通俗性。纵观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可以看出,鸳派是一个以言情武打为主,主张强调文学消遣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通俗小说流派。鸳派小说的思想大多数是健康和进步的,小说多以爱情为主,描写年轻人自由恋爱的要求,描写家庭的日常生活,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鸳鸯蝴蝶派”对文学和电影所作的贡献,必须把“鸳鸯蝴蝶派”放在通俗文艺谱系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给鸳派一席之地,给鸳派作家以正确的评价。

“兴味派”名家

民国初期小说界的“兴味派”以“兴味”为融通古今中西的连接点,在植根传统的同时,积极借鉴西方文学资源,努力转化传统中包孕着现代性因子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学遗产,力图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小说。他们“不在存古而在辟新”,亦非专注于“鸳鸯蝴蝶”、游戏消闲;他们文白兼擅、著译并重,追求的是雅俗共赏。这批小说家立足我国小说固有的“兴味”传统,借鉴西方舶来的“小说”审美观念、艺术技巧,以小说的“审美性”“娱情化”为旨归,事实上是一个推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追求艺术兴味,为读者生活增添兴味的“兴味派”。包天笑从报刊的编辑宗旨到封面插图再到版式字体等,都力求完美,推出了当时影响甚大的《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星期》等一系列名刊,以之为园地培养了一大批小说名家,引领了民初小说界的“兴味化”主潮。

小说创作风格及思想

倡导新式教育

1909年,包天笑出版《馨儿就学记》,标志着中国教育小说运动的开始。此书甫一问世,便风靡全国,成为超级畅销书,而且经久不衰,其中有些内容还选入商务印书馆的高小国文教科书。《馨儿就学记》是包天笑的教育小说“三记”之一,属于励志小说,宣扬的是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刚刚终止,新式教育全面兴起,全国新式学校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包天笑的教育小说“三记”也乘此东风影响一时。

关注婚姻和妇女问题

包天笑于1909年在《小说时报》上发表《一缕麻》。这部小说体现包天笑当时的思想状态,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予以热烈歌颂。小说问世当时就引起了巨大轰动。10年之后,梅兰芳将它改编为京剧,此后又被袁雪芬范瑞娟改编成越剧,明星公司将它改编成电影,名为《挂名夫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部小说受到如此关注与婚姻道德的敏感话题有关。清末民初以来,婚姻问题和妇女问题的讨论始终就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包天笑用小说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故事,反映了清末民初家庭伦理叙事的嬗变历程,并从中表现出一种人生态度,不管是否认可,都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注重小说的生动性

包天笑于1922年在上海市中华书局出版了《留芳记》,共24回。包天笑原想以梅兰芳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当时国家的各种事件贯穿起来,写成一部“中华民国”野史。为此,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多次拜访梅兰芳。在24回的小说中袁世凯占主要篇幅。小说可看处是将袁世凯写成一个乱世奸雄,形象很生动,特别是一些黑幕揭示得很有传奇性。由于这部小说写的都是当时风云人物背后的故事,书中对隆裕太后的昏庸腐朽、袁世凯的阴险狡诈、吴佩孚的刚愎自用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侧重生活气息

包天笑借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影响,于1922年10月出版了小说《上海春秋》,是一部揭露社会黑幕的小说。故事来源于中国普通老百姓身边日常的生活,它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又由于包天笑对生活材料的编织关注的是是否具有新奇性,是否是老百姓所叙谈的话题,因此小说就有很强的传奇性,生活气息和传奇性是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两大法宝,也给这部小说带来了一定的城市发展的史料价值。

翻译创作

对原作删改

包天笑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对原作进行删改,对译作里的人名地名、称谓进行中国化改写等。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E.的儿童小说《爱的教育》原作共100节,而包天笑翻译后的《儿童修身之感情》只剩下了50节;包天笑将《爱的教育》译为《儿童修身的感情》,这一书名的改写融入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寄希望于读者能够关注“儿童”“修身”与“感情”问题。

对原作主题进行改写

包天笑对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儿童小说《爱的教育》除了从100节缩减到50节外,还对小说主题进行了改写。包天笑在翻译这部描述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日记时,增加了新的主题,把少年马克寻母的故事与“孝”联系了起来。马克要去阿根廷寻母,获赠一张去阿根廷的三等舱船票。在包天笑译本中有所增译,即船长因为对马克寻母之事“深为敬叹”,赠票以“嘉其孝行”,强调“孝”是一种值得褒奖的行为。1906年起,清政府实行开民智、扩见闻的时政教育政策,清政府学部选择各种民众读物,实行通俗教育,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热爱祖国及热爱社会精神的《儿童修身之感情》被选为第一批宣讲用书。

将原作内容“中国化”

包天笑翻译的《儿童修身之感情》是《爱的教育》在华的最早简译本,几年后,包天笑重译此书,改名为《馨儿就学记》并在《教育杂志》上连载,这一译作更是将意译、缩编和改写发挥到了极致,“马克”变成了很中国化的“馨儿”。包天笑说,在翻译《馨儿就学记》时,就曾将该书的很多内容“中国化”,甚至“有数节”全为创作,写到了自己的“家事”,而“类此者尚有好多节”。

译文浅白 文言顺畅

包天笑的译作既考虑到了表达的需要,又照顾到了扩大读者接受、适应现代意义上的报刊杂志发行的可能性,形成了自己清丽晓畅的语言特色。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评价包天笑的译作“译文浅白,文言顺畅”。如“天笑生译述”的小说《铁窗红泪记》(1907)中,一段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描绘:余等既过前庭,时早晨新鲜之空气,若与我以一团生气者。余仰视青天,一碧如洗,而和风荡涤,觉到我眼前者,跃跃皆有兴趣。太阳之光,移比(彼)工厂之烟突,渐近狱室之壁,为数行黑影。而黑烟缕缕然,若与余心同荡漾于林木间,而摇摇无所属也。《铁窗红泪记》的原著者为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包天笑译出,自1907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月月小说》第一号开始刊出,文笔细腻入微,形象生动鲜明。

电影编剧

将“通俗小说改编社会言情电影”

从1923年到1928年,《明星特刊》所载明星电影公司出品的40部影片,其中37部是社会言情电影,让通俗小说在中国早期影坛扎扎实实地站稳脚跟,从而将“通俗小说改编社会言情电影”形成为一个创作传统的领军人物是包天笑。他将通俗小说的肥沃土壤引入中国影坛,经他推波助澜,“通俗小说改编社会言情电影”在20年代中后期蔚为大观,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一个创作主潮。从《玉梨魂》《采茶女》《水火鸳鸯》开始,历经《风雨之夜》,再到《空谷兰》《梅花落》《女伶复仇》等诸多影片,“社会言情电影”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类型,在中国早期影坛扎下根来。

以“社会改良、人生安稳”为心理底色

从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再到“孤岛”时期(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以“社会改良、人生安稳”为心理底色的中国社会言情电影,在包天笑、朱瘦菊周瘦鹃、张恨水、范烟桥、秦瘦鸥等诸多鸳蝴文人的牵引下,为普通老百姓编织出《玉梨魂》《采茶女》《水火鸳鸯》《风雨之夜》《空谷兰》((梅花落》《啼笑因缘》《秋海棠》等大量深入人心的悲情梦幻,这是中影股份史上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巨大动脉,这一动脉流长至今,已被数代中国导演传承下来。

 对“女性堕落”问题的关切与同情

包天笑的电影剧作一直关心女性问题和女性命运,不少作品均涉及“女性堕落”的故事,既有富家女被骗沉沦的悲剧(《可怜的闺女》),也有女性为金钱虚荣自甘堕落的命运(《富人之女》),还有贫苦女性为社会逼迫而坠入深渊的惨事(《良心复活》)。 包天笑将这些女性的堕落主要归因于社会的罪恶,对她们给予同情,并赋予她们救赎的力量。《可怜的闺女》讲述富家女子为拆白党男子所诱惑,直至堕落,最终获救的故事,将女性的堕落归因于社会罪恶,并以此揭露猖沪上的拆白党问题,以惩恶扬善的结局达到劝善和劝诫的作用。

爱情与政治的交织

1926年,包天笑另两部编剧作品《多情的女伶》和《好男儿》则将爱情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体现出包天笑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拓展了爱情片的表现空间,在当时的爱情片中显得颇有新意。

主要作品

小说和译著

电影编剧

家庭部分成员

舅祖

吴清卿,包天笑祖母的弟弟,靠在胥门外开白酒行起家,成了苏州市公认的首富。

二姑丈

尤甫,苏州老名士、清代著名词人尤侗的后代,富而好学,在苏州也是一个人物。

妻子

陈震苏,原籍溧阳市,迁居至苏州洞庭东山。

长子

包可永,1907年生,江苏吴县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回国后任教于交通、光华等大学,后任上海电报局局长。抗战爆发后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后赴重庆市,历任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资源委员会工业处处长,战时生产局制造处处长。胜利后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处长,负责接收日本在台之大型企业。后派赴美国购船,为招商局开辟海外航线。1949年参加纽约联合油轮公司。

次子

包可闵 ,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任职。

女儿

包可珍,在台湾居住,吕振羽《良友》画报主编梁得所相恋。

个人事件

17岁开馆授课

包天笑17岁那年,他回忆说:“家中本已困窘,父亲病中,母亲所有剩余的一点衣饰,也典质净尽了,现在这副担子,是落在我肩头上了。”舅祖吴清卿,答应每月资助包家数元,被包天笑婉谢。读书人的清高气质,已在她身上开始彰显。这一年,包天笑开馆授课,在苏州当起了小先生。

努力学外语

1900年,包天笑与友人成立励学会不久,他们便与留日学生联络起来,常常通信,捎带寄来些日语书籍,其中不少是欧美名著。日本的书以汉字为基础,半猜半蒙,也能勉强读懂。包天笑是个求知欲望极强的人,他不满足于似懂非懂,经打听,有个叫藤田的日本和尚在苏州城里授课,包天笑与友人相邀,进了这所学堂去学日文,包天笑跟着藤田学了三个月日文,又跟苏州电报局的电报生领班顾先生学了半年英文。包天笑还跟一位江先生学过法语

发展妻子当作者

《妇女时报》1911年创刊于上海,1917年停刊,不定期发行,一共发行21期。创办人为狄楚青,主编为包天笑。为丰富稿源,包天笑不仅亲自撰文,邀请圈中友人撰文,还大力鼓励闺彦和女学生投稿。包天笑甚至发展妻子陈震苏为作者,发表生活常识类文章。

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记颇具包天笑独特的个人风格。 1949年10月1日载:“今日中午北平市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六位副主席,委员56人。”10月21日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5人中有程潜,委员22人傅作义等在内。”12月16日载:“顾祝同通电各军,要合擒昆明保卫战归案。又说:平乱各军,正向昆明市进攻中。大势已去,尚作此大言欺人。”作者的政治倾向可见。

人物评价

台湾著名学者梅家玲评价包天笑:“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不仅先后从事《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多种杂志的编辑工作,亲自翻译并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小说,更受邀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教育研究》等教育性杂志上译述各国的教育小说,影响当代青年学子甚钜。”

著名理论家王元化先生曾赞扬道:“时间会使某些新文学家落伍,也会使某些旧小说家进步。旧小说家的压阵老将包天笑先生越战越勇,丝毫没有一点衰败的起色。”

王锦楠在《小说家别转》中这样介绍包天笑:他今年四十七岁,望去还像三十岁左右的人。他性情和蔼,从没有疾言厉色的时候。交游很广,晨兴极晏。工诗,善小楷,酬应甚繁。即使在1920年代“新”“旧”文学激烈交锋之后,胡适之、陈独秀等人与他的私交依然不错,他曾拿着《留芳记》请胡适赏鉴,虽然得到的评价不高,但胡适对他始终是很客气执礼的。而当日本人占领上海,(朋友中)但只要是为日本人做事的,他都断绝往来,形同陌路,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之后,仍是不相闻问。他也很有民族骨气,曾因拒绝给日本兵鞠躬,硬是挨了一枪托,仍是不鞠躬,他与鲁迅等共同署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悔与言论自由宣言》更是他积极抗日的重要标志。可见,他是个十分爱国的人。

人物影响

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能代表民国初年以来的“鸳鸯蝴蝶派”,影响较大并得到社会公认的两位作家,包天笑就是其中之一。鸳派曾影响了许多严肃文学作家,丁玲早期就很爱读鸳派作品,她在《鲁迅先生和.我》中写道“那时读小说是消遣,我喜欢有故事有情节有悲欢离合。还有读不太懂的骈文体鸳鸯蝴蝶派的《玉梨魂》都比‘阿Q’更能迷住我。因此。那时我知道新派的浪漫主义的郭沫若、闺秀作家冰心,乃至包天笑、周瘦鹃。”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包天笑小说创作体式从短篇转向长篇,常常同时连载四五篇之多,量大质高,产生了像《上海春秋》《留芳记》等通俗文学经典,成为继李涵秋之后、张恨水南下之前上海最当红的长篇小说家。同时,以包天笑为代表的一批旧派文人作家,参加20世纪20年代电影编剧创作,对中国早期电影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支持,其历史意义在于当时的电影剧作与当时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加快了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包天笑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同时身兼报人,杂志编辑和文学社团组织者的多重身份,又是翻译界的前驱,新闻界的耆宿,鸳鸯蝴蝶派代表之一,他的一生著述相当可观,作为作家和编辑,他的出版活动频繁,成就显赫,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

参考资料

..2024-01-06

..2024-01-03

..2024-01-06

..2024-01-03

翻译和创作多有收获.潍坊新闻网.2024-01-04

半部《迦茵》伏隐情.光明网.2024-01-05

包天笑.光影江苏.2024-01-03

从《钏影楼日记》看包天笑长篇小说创作.中国作家网.2024-01-05

包天笑曾在绍兴路居住了1 0年.人民资讯.2024-01-04

他是“苏州奇人” 一夜爆红成票房担当.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版.2024-01-04

..2024-01-05

钏影楼回忆录.豆瓣读书.2024-01-05

赞美青岛第一人.青岛市情网.2024-01-05

..2024-01-04

..2024-01-08

遮蔽在历史深处的“鸳鸯蝴蝶派”.光明网.2024-01-05

..2024-01-05

“兴味派”的积极探索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05

儿童文学:小学校里的文学.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1-05

一缕麻 (1998).豆瓣电影.2024-01-05

..2024-01-05

上海春秋.豆瓣读书.2024-01-05

..2024-01-05

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翻译探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包天笑.豆瓣.2024-01-05

包天笑 Tianxiao Bao的全部作品(11).豆瓣电影.2024-01-06

..2024-01-06

..2024-01-06

..2024-01-04

..2024-01-05

..2024-01-04

..2024-01-05

..2024-01-04

【连州历代先贤故事】梁得所:广学博识办报刊.腾讯网.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6

馆刊 | 包天笑与《妇女时报》.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2024-01-05

..2024-01-06

..2024-01-06

..2024-01-06

..2024-01-06

..2024-01-06